石榴花红耀突泉 民族团结满春州——突泉县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
一条条村组公路四通八达,一个个农家院落干净整洁,一所所美丽校园书声琅琅,一片片产业生机勃发……
近年来,突泉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抓手,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,创新工作机制,高位推进、持续用力,绘制出经济发展、民族团结、社会稳定、人民幸福的美丽画卷。29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,绽放出绚丽夺目的民族团结之花。
近日,内蒙古自治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现场会在乌海召开,突泉县突泉镇柳河村党支部书记田成林围绕“柳河互嵌模式”作案例分析,分享该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,推动各民族在经济发展、文化交流、社会治理等领域深度互嵌的实践经验,获得与会人员的高度认可。
近年来,突泉县推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“五个一”群众工作法,每季度带领各族群众开展一次“五个一”活动。深入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,组织优秀大中小学生赴北京、长春、广西等地开展青少年研学活动120次,让各族青少年在共学、共思、共悟中增进民族团结。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,与佛山市南海区、揭阳市揭西县建立高质量发展伙伴城市战略合作关系,与赤峰市红山区、敖汉旗,通辽市库伦旗签订跨区域促进民族团结协作框架协议,总结推出“133”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模式、“柳河互嵌模式”,县内48个村和毗邻旗县(市、区)联创共建友好村,县内188个村互嵌共融成为共建村。深入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,打造“同心互嵌”共创之旅、“山水福地”幸福之旅等5条旅游线路。
这几天,每到夜幕降临,突泉县乌兰牧骑的乐器排练厅内,都会传来一阵阵悠扬的马头琴声,突泉县乌兰牧骑演奏员每天准时在这里教学员们练习马头琴。
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突泉县乌兰牧骑创办“石榴籽马头琴公益课堂”,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细致的实例讲解、示范演奏,帮助学员掌握演奏技巧,提升音乐素养。
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,突泉县在保护、挖掘、传承民族文化上持续发力。截至目前,突泉县列入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共有41项,其中自治区级保护名录4项、盟级保护名录21项。
走进兴安盟首家数字文化沉浸式体验馆——“醴泉故事 突泉手创”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,农耕器具、民俗等展品一应俱全,一个个老物件、一段段生活情景再现,尽展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突泉县紧紧抓住对中华文化认同这个民族团结的“根”和“魂”,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,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,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和共同繁荣发展,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。
依托“小石榴籽”社团,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教助学等实践活动200余场次,参与青少年达4万余人次,推动各族学生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、命运相通。
广泛开展文明村镇、文明单位、文明家庭、文明校园等各类基层文明创建活动,2017年荣获“自治区文明城市”,并连续三次通过自治区文明城市复查验收,截至目前,创建四级文明村镇135个、文明单位91家。
民族团结,共同发展。多年来,突泉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把经济发展和民族工作、民生工作紧密结合起来,将财政支出的75%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,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。
针对群众关心的上学、看病等问题,突泉县各民族儿女凝心聚力,迎难而上。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惠民政策,持续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招聘教师443名,新建幼儿园5所,改善26所薄弱学校办学条件,高考总成绩、本科上线率连续位居全盟同类学校之首。打造县域紧密型医共体,建设中医医院新址,获评自治区第一批健康促进县,被国务院确定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地方。推进基层养老服务阵地建设,完成8个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、64个村级养老服务站建设,改造提升17个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,组建203个“养共体”互助小组,致力解决老年人所急所需。
安民之道,在于察其疾苦。突泉县始终牵挂着各族群众面临的生产生活困难,积极开展群众就业技能培训,积极培育劳务经济,打造突泉焊工、突泉家政等劳务品牌,城镇新增就业4555人,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。
立夏刚过,在突泉县东风林场文冠果基地,600余亩文冠果树已开枝散叶,满枝的花蕾,青翠碧绿。穿梭林间,随处可见采茶工人忙碌的身影,她们娴熟地采摘枝头的花蕾,手指翻飞间,嫩绿的花蕾落入采茶桶中,草木清香沁人心脾。
近年来,突泉县把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工作中,围绕特色农业、生态建设、休闲旅游等,打造现代产业高地,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不断凸现民族团结进步成效。
突泉县提出“2332”生态治理理念,累计实施“三北”防护林、新一轮退耕还林、退化林分修复、自治区植被恢复等28个林业重点项目,推进“万亩文冠果+万亩湿地保护+万亩中草药”、永繁、靠山一体化生态治理重点区域项目,2024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区,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区零的突破。
休闲旅游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点产业。2025年,突泉县将继续深入挖掘“一山两湖两园四馆一主题公园”旅游资源,积极融入“歌游内蒙古”品牌建设,聚焦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,全力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,实现景区业态创新升级,构建“农文旅商智”融合发展新局面,全年力争接待游客量突破160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以上。
2021年以来,突泉县积极争取国家、自治区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307万元,全部投入到乡、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、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环境卫生整治,涉及9个乡镇145个村,10万余人从中受益。
走进突泉县东杜尔基镇明星村的“明星·家”主题积分超市,货架上摆满了日常生活用品,与普通超市不同的是,这里的商品不能用钱购买,而是要用积分兑换。各族群众可以通过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、志愿服务、遵守村规民约等活动获得相应的积分,用积分来兑换自己所需的物品。
突泉县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,推动“党建+网格”管理模式,实行网格化管理,形成了“一张网聚力,同心格共治”的局面。探索推广司法所、公安派出所、律师事务所、基层法律服务所、人民法庭“四所一庭”协作联动机制,法治、德治、自治“三治融合”工作法,推行“积分制+志愿服务”治理模式,激活民族事务治理新动能。全面推行信访度,创新“1+6+N”工作法,真正实现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、信访不上行”目标,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信访工作示范县。积极探索构建数字乡村治理体系,开展各类矛盾纠纷排查、收集各族群众建议诉求,实现民族事务治理“耳聪目明”。
今日的突泉县,一组组增收致富数据不断刷新,一幅幅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,这是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、不断巩固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。
原标题:《石榴花红耀突泉 民族团结满春州——突泉县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》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